九月秋陽沐沃土,群峰靜默待新松。榆北煤業30名思創學員肩負重任,奔赴“星火計劃”第一期思創課堂。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集訓,而是一場認知突圍——四天時光里,我們如新松扎根,在“思想如水,創造如山”的精神林海中,既汲取管理智慧的養分,更淬煉擔當篤行的筋骨。當課程結束,回望來時路,每一份感悟都指向“國企干部如何扛起高質量發展使命”的核心命題。
以松鑄魂:在思想淬煉中錨定初心坐標
松之挺拔,首在其根;干部之堅,首在其魂。思創課堂的開篇,便以“思想鑄魂”為核心,將“守正”品格與國企干部的初心使命深度綁定。周豐教授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解讀,通過結合榆北煤業轉型實際,拆解“高質量發展”在煤炭行業的落地路徑,讓我們明白“政策不是遠方的理論,而是腳下的指南”;張啟森老師對《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》的研學,是通過國企領域的典型案例,剖析“廉潔自律”如何成為中層干部的“護身符”;再到延安精神的當代傳承研討,有人提出“技術攻堅要學延安時期‘自己動手’的韌勁”,有人直言“面對市場波動要守延安精神‘不退縮’的定力”。“松不畏霜雪,只因向陽而生。”這場思想洗禮讓我徹悟: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,從不是抽象的口號——它是面對技術瓶頸時,“立根破巖仍堅韌”的執著;是手握管理權限時,“時時勤拂拭”的廉潔自覺;更是扛起榆北公司發展重任時,“始終向陽”的堅定方向。當我在小組研討中重讀《條例》里“防微杜漸”的要求,突然懂得:松的“節”是天生的,而干部的“節”是煉就的,這堂思想課,便是為我們補上“煉節”的第一課。
以松聚能:在協同思辨中鍛造攻堅合力
松之成林,貴在聚勢;管理之效,貴在合力。思創課堂的設計,深諳“松針成簇、松枝相依”的道理,將“聚勢”作為核心能力,通過“理論+實戰”的模式,讓我們學會“從單打獨斗到協同攻堅”。張啟森老師以“松針如何抱團抵御風雪”為喻,引導我們借鑒“松枝錯落卻目標一致”的規律,重新劃分角色。“聚勢”不是“所有人做同一件事”,而是“所有人為同一個目標做不同的事”。陳實老師為“聚勢”注入“破局智慧”,他結合跨行業案例,剖析“當松林遇狂風,為何單松易折、成林難倒”——核心在“應變協同”。延安精神里“不守舊、不盲從、求實效”的九字準則,是“延安精神”賦予管理者的核心思路。松無定姿,因境而長,管理亦無固法,貴在適配。若如孤松般故步自封,再強的個人能力也難抵發展風浪;唯有如松林般“扎根一處、彼此支撐、靈活應變”,才能匯聚成推動榆北公司前行的“松濤之力”。
以松礪志:在剛柔并濟中涵養管理智慧
松有剛勁之骨,亦有迎客之柔;管理需守原則之硬,亦需懷人文之暖。思創課堂的深層價值,在于讓我們學會“以松的品格,解管理的難題”——在“剛”與“柔”的平衡中,找到中層干部的管理之道。這份“剛柔并濟”,首先體現在“底線與細節”的把握上。講廉潔自律時,老師強調“底線不可破”的剛性,這是松的“勁節”;同時提醒“防微杜漸”的柔性,這是松的“柔枝”。四天的浸潤讓我懂得:國企干部不是“硬邦邦的管理者”,也不是“無原則的老好人”;而是如松般——既能以“剛”守好發展方向、原則底線,又能以“柔”化解矛盾、凝聚人心,在“剛柔并濟”中,讓管理既有“力度”,更有“溫度”。
當我們這三十株“新松”暫別思創課堂,回到榆北煤業的各個崗位,“松風礪骨”的品格不是終點,而是“聚勢篤行”的起點。群松成林,方能擋風;眾人篤行,方能致遠。榆北煤業的高質量發展,不是某個人的“單打獨斗”,而是我們每一位中層干部“松風礪骨、聚勢篤行”的共同答卷。我們這三十株“新松”,終將在各自的崗位上扎根、生長,與更多“榆北人”一道,長成一片“堅韌向上、協同共生”的“松林”,在煤炭行業轉型的浪潮中,為榆北公司發展撐起一片堅實的綠蔭。


榆北公眾號
榆北視頻號
榆北抖音號